《拉贝日记》中写了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的故事,辛德贝格因此而被人熟知。

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26岁的辛德贝格在南京江南水泥厂工作。南京大屠杀期间,他每天都耳闻目睹日军的暴行。
有一次在码头,他看到日本士兵疯狂地虐杀9名被绑在一起的中国码头工人。日本士兵砍下中国工人的手臂,随后把人推下黄浦江,只因想看看没有手臂的码头工人是否还能游起来。
辛德贝格再也不能沉默。那天,他发现“其他数千名无辜的码头工人都遭遇了同样的命运”。他后来写道:“我们难以控制内心的愤慨。”

他利用外国人的身份,在水泥厂周围插丹麦国旗,庇护了约2万名中国难民。他还用照片和信件记录了当时日军战争犯罪的事实,向国际社会传播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1938年3月,在日军逼迫下,辛德贝格离开了南京。

“他从来没有坐下来和我谈过南京大屠杀,但我认为那是他一生的创伤。因为当生命中遭遇了特别悲惨的事情时,你反而不会对别人讲起,因为这太难讲起。”辛德贝格外甥女玛丽安娜曾这样对媒体说。
玛丽安娜为舅舅栽培一种特殊颜色的黄玫瑰,将其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2014年,玛丽安娜受邀出席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她带了7束辛德贝格黄玫瑰赠给了纪念馆等有关方面。

如今,南京和平广场里坚强地盛开着这样的黄玫瑰。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曾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在和平广场亲手插上一支黄玫瑰。
在2015年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谈到了辛德贝格的事迹。他说,丹麦的辛德贝格在南京大屠杀中千方百计保护中国难民。

中国人民惦记着辛德贝格。“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不仅是为了怀念辛德贝格,它更象征着和平的愿望与永恒的纪念。